权威媒体 黔西南门户
首页
新闻
政务
爆料
旅游
文化
科教
图片
视频
专题
公告
州情
激情飞扬的鲁毗彝族火把节
来源: 时间:2023年06月11日

  兴义市境西南部“七捧高原”的鲁布格镇中寨村鲁毗寨,距兴义城区约60公里,这里历代居住着男女老幼都能用流畅彝语交流的古老彝人。从捧乍镇沿公路蛇形下坡,穿过鲁布格镇(原发玉乡),进入云湖山(俗称“小台湾”)省级风景区,鲁毗彝寨就坐落于景区中部一个森林密布,四面环山的半山坡上。2018年8月5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我们受邀参加了兴义市鲁布格镇第十六届彝族火把节的传统民族盛会。尽管山雨绵绵不绝,但黔桂滇三省(区)的彝族同胞还是兴冲冲身着节日盛装而来,鲁毗彝寨平日空旷的火把节广场,被成千上万的各族同胞填得满满的,搅得人声鼎沸,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彝族是个崇拜火的民族,火是他们祖辈的图腾。火的温暖,火的热情,火的血性,早已深入彝胞们的血液,外化为热烈、热情、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只要你进入鲁毗,身着红黑白相杂民族服饰、头帕边边翘起的“英雄结”的寨老毛永胜、彝文化雕塑艺人晏家权都会率领健壮的彝家汉子、美丽妖娆的彝家女人,双手捧着自酿的彝家土酒,连干三碗,此时,广场音响正播放着《敬酒歌》:

  “老表哥,高兴也要喝,焦愁也要喝。管你高兴不高兴,也要喝!也要喝!!也要喝!!!”

  彝家这一爱好美酒的民族,让我们欢畅地沉浸在了火把节的欢乐海洋中,深深体味到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是一家的亲情、友情、真情……


  一

  彝族先民原是古代羌族人的一支,分批南下后汇同当地土著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彝族。据文献记载,彝族先民大约从西汉时期开始从四川迁徙于云南,又从云南向贵州迁徙。兴义彝族大约在公元三世纪从云南省曲靖迁徙而来的。公元三世纪中叶,曲靖彝支笃慕支发生分裂,其“笃慕”妻三房中的幺房“慕克克”支向贵州边沿迁徙,其龙姓土司迁徙于兴义。现在兴义彝族祖籍源于江苏省应天府(南京),江西省吉安府等地迁来,其家谱中都有明确记载。

  彝族中龙、陇、安、车、沙为奴隶主,称“黑彝”,在兴义彝民中龙、安、沙居多。陇姓已迁入盘县(今盘州市),车姓迁入普安县。兴义彝族现约有一万余人,在兴义境内定居时间早,历史悠久。多自称“诺苏”或“聂苏”。在兴义市境内聚居地为坪东街道办事处的雀笼山、灶门坎、大箐口,则戎乡花郎,敬南镇的绵德,鲁布格镇的鲁毗、阿珠寨、新土界,白碗窑镇的大水井村新普哈,洛万乡的柏家寨,七舍镇革上村的呆歪等,杂居于78个自然村。

  在服饰方面,彝族中老年男子喜用青蓝或白色棉布包头环绕成盘,有的束发髻约五六寸,前伸如角(英雄结),尖饰红色绒线或布条。上衣多为青白色棉布对开襟,或青布锁口的白麻布长衫,下装多着宽松大脚裤。富裕者还着长袍和镶花边的外披风(斗篷)。中老年妇女头发分梳左右两条小辫盘在头顶,帕长数尺,叠成瓦片形包于头上,俗称“大包头”。女青年勒发髻于头顶,亦包青布瓦形长帕。逢节日或喜庆集会,妇女盛装载银质额饰、耳环泡花、戒指。妇女上衣右开襟,领口、袖口、下摆均绣花草鸟兽纹方块连缀,镶花边,俗称“大镶滚”。有的妇女着长袍。男女都穿绣花布鞋,女鞋尤为精致讲究。今年兴仁县大山彝乡同胞应邀前来表演《阿妹戚托》,十多位小姑娘们长得白白净净,小巧玲珑,服饰很艳丽,十分打眼。

  兴义市境内除居住鲁毗的彝族会说彝语外,其余聚居和杂居村落的彝族会说彝语者极少。现有彝文文物有:七舍侠家米村张仕美家保存彝文《通书》一册。发玉彝文碑,在黔西南州是首次发现,是研究黔西南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资料。鲁布格大水井村彝族郭老摩的彝文墓碑一方,清楚记载彝族先民们在此开发、生活的历史;在阿珠寨有毛家坟,其墓碑雕刻堪称首屈一指,名不虚传:一座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建的毛成贵之墓,一座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建的毛成凤与陈氏合葬墓。彝族毛家坟的石雕艺术,不但精美绝伦,更主要的是碑文记载了彝族毛氏迁徙、安居乐业于发玉(现鲁布格镇)一带的活动情况,对研究兴义彝族的历史,具有实物性的资料价值。毛家坟石雕呈现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不愧为兴义市“七捧高原”上彝文化的一朵璀璨奇葩,是黔西南州南盘江流域两岸民族的宝贵文化之一。

  喝酒是彝族最喜好的,是一年四季家庭不可缺少的招待品。平时自己也好吃,尤其是红白喜事场中更是敞开,“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景随处可见。每遇亲朋来临,总要尽情畅饮,才遂主人待客的满满心愿!


  二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过年节”“祭山节”“大、小火把节”“清明节”“月半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等。最热闹的要算“火把节”。

  “小火把节”:农历的四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小火把节”,这是入春以来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去要宰牛,供饭在屋后屋檐下祭奠。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地不分昼夜、年、月、日、时,宇宙是混沌的,古人们背着酒、肉、饭请神仙来分。在途中遇一老人,即问:“仙家”在哪里?老人说:“在后头”。老人讲了后,天地才分了昼夜、年、月、日、时,所以每年这天,彝族同胞们都要以酒、肉、饭去住房后檐下敬献仙人。

  “大火把节”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是全国各地彝族共同的盛大节日,其火爆程度胜过汉族过的除夕。白天彝族同胞们要拉一头牛去“祭牛山”宰杀。祭奠后,牛肉由各家分回去煮吃。有的还要打粑粑或做“粽粑”吃。当天晚上,彝族同胞们要用杉木劈成细条,点燃火把,男人们持火把绕行村寨四周,还要到田边、地角,以示扑杀农田害虫,护佑寨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

  兴义市鲁布格镇中寨村鲁毗彝族火把节,肇始于2002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六届,成为了南盘江畔黔滇桂三省(区)以彝人为主,其他各民族聚集庆贺的隆重节日。2009年6月,鲁毗彝族火把节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清晰记得,那时我在市文联工作,行伍出身的好友熊忠贵在鲁布格镇任党委书记时,曾委托市文联策划火把节活动方案。市文联不仅编排了火把节的活动议程,还在鲁毗村举办了一届火把节书画、摄影大展,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的鲁毗彝族火把节,虽然老天时断时续地下着飞龙雨,但四面八方的欢乐人群还是风雨无阻地潮水般扶老携幼而来。在火把节偌大的广场上,闻节而至的小商贩们抢抓商机,卖服装的,炸小鱼、捧乍臭豆腐的,儿童骑马、坐小火车的,现场用姓名作花鸟画的,卖彝族自制乐器的,身穿猪八戒、仙女服饰,随着强烈摇滚乐赤裸上身夸张扭腰摆头舞蹈卖串烧的……琳琅满目,俨然成为了一个独具彝族特色色彩纷呈的大集市。

  也许是彝人的虔诚,老天开眼帮忙,大约在傍晚七时左右,天放晴了。鲁毗彝寨四周的高山腰,絮白色的云雾在缓缓缠绕,轻盈上升,山上茂密的灌木丛如水洗般青翠欲滴,青翠得像要淌下的山泉水。晚上八时,随着激情飞扬、响彻山岗的彝族热场歌曲音乐的响起,主持人乘势高声煽情鼓劲,鲁毗彝族火把节文艺晚会在彩灯背景的舞蹈中拉开了序幕。一个又一个极富彝族特色的歌舞节目轮番登场,现场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倾泻着演员和观众互动的热情,一步步将火把节推向了高潮。

  火把节是彝族人祖辈流传的最隆重的民族节日。随着堆放广场中心火把的点燃,劈啪作响的火焰腾空而起,熊熊燃烧。奔放的彝族小伙们,一拥而上点燃了手中的火把,大声呼啸着持火把兴奋环绕火堆,龙腾虎跃地大声舞起跳起了集体“转场舞”,将火把节的高潮推到了极致。剽悍的彝族血性汉子们,双手高举明亮的火把狂欢,呼啸着高声歌唱。那健壮的体魄,油亮的肌肤,洪亮的嗓门,让看厌电影、报刊杂志嗲声嗲气的“小鲜肉”的观众,大呼过瘾,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千万年来,生生不息的彝人,高举熊熊火光的无数火把,披荆斩棘,从远古深山丛林爬涉而来。他们用最能表达内心激情的火把,点燃了民族兴旺发达的热血,照亮了前进的征程,抒发了民族的豪爽与热情,温暖了民族的身心,表达了他们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初心,抒发了新时代的最强音,谱写了彝族同胞在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齐声合唱美丽华章,昂扬奔放的心声。

  鲁毗彝族火把节,必将越办越红火!承载着彝族同胞浓浓乡愁的火把,不仅照亮了他们栉风沐雨的来路,亦必将继续照耀着他们圆梦小康的宏大远景!

(责任编辑 魏浩然)

首页
新闻
政务
爆料
旅游
文化
科教
图片
视频
专题
公告
州情

  手机版
      @2000-2020 中国黔西南 版权所有